國際網路組織運作的架構

網際網路讓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得以跨越國界,拉近距離。自1970年代Robert Kahn及Vint Cerf提出TCP/IP的通訊協定之後,原本分散在全球各地獨立運作的網路,因為使用共通的網路協定而逐漸串連起來,在各個電腦網路互相聯接在一起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出全球共通的互聯網路而形成今天所謂的網際網路,也就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路。
由下而上的發聲
由於網際網路並不是一開始就互相串聯起來的,而是透過開放的方式,讓原本各自獨立運作的網路,經由共通的協定方式,而慢慢形成的。因此,網際網路在一開始發展時,就不是採取中央集中式的管理,而是由分散在各地不同的系統,因為使用者互聯的需求,而逐漸串聯而發展成為一個全球共通的網路。網際網路在形成的過程中,也形成了獨特的運作及管理方式。如此快速的發展主要歸功於網際網路沒有中央控制,以及開放的網際網路協定的特質,前者主要來自於使用者由下而上的發聲及需求來創造機制,因此創造出現今無限延伸的網際網路;而後者則鼓勵不同網路及各種網路應用技術的相容與開放。
在網際網路發展的過程中,為滿足各種使用者的需求並保障使用者的權利,建立了當前幾個主要的國際組織,協助維運並促進網際網路的發展及管理,這些網際網路相關的組織,不管是技術研發、標準制定、或是政策管理,就像網際網路的發展一樣,由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參與者,包括了使用者、政府組織、私人單位、法人組織、研究及學術單位共同參與,現今所見的所有技術規格、網路標準、及政策都是因應需求並透過公開而開放的討論程序所產生的。
全球 vs 區域
在今天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了一部分,人類的生活樣貌因為網際網路的關係而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網際網路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所有的使用者透過網際網路而聯結,並且實現了地球村的理想。目前全球網際網路的維運與管理,除了全球性的國際組織外,也因應區域性的不同特性,成立了區域性的組織,透過區域性的組織的整合及協調,讓區域性的意見可以完整地表述,並實現,此外,也透過區域性組織維持及穩定網際網路的運作。
國際網路組織
由於網際網路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與傳統不同的由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及採納所有不同社群意見後匯集的政策制定過程,因此,有別於傳統的國際組織,網際網路相關國際組織也都採行了這樣的運作原則,所有的政策及決定都開放接受所有相關社群的發聲並且共同決議。因此,網際網路國際組織的參與者不再只限於有官方的政府組織單位,而是所有的相關組織都可以參與,因此,在網際網路的國際組織中,參與的不僅是官方的代表,還包括了技術研發單位、學術單位、非營利的法人團體、使用者社路的運作及管理的了解與認識。

ICANN

IANA

IETF

APNIC

APIPv6TF